2月19日,一个名为“普通话水平测试”的公众号发表的一篇《注意!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!》刷屏社网络引发网友热议。
说(shuì)服变成了说(shuō)服 ,一骑(jì)红尘变成了一骑(qí)红尘,粳(jīng)米变成了粳(gěng)米,荨(qián)麻疹变成了荨(xún)麻疹……
不少网友发现,小时候被语文老师改正的错误读音,现在却被“官方”认证,变成了现行的规范读法,感觉自己上了个假学。
有网友认为:改为通俗读法是好事,与时俱进。
也有网友认为:可以改,但呼吁不要改诗词,不然就丢了韵味。
但更多网友对此表达了强烈反对:这是劣币驱逐良币的做法。
回过头来看看公众号“普通话水平测试”,其头像竟然还有“国徽”,像是个国家机关的账号,但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,它只是一个广州的普通话培训机构……
这是一家注册资本不过3万元的培训机构,公众号发布的大多是培训课程的售卖链接,包括直播课程和论坛,都需要收费浏览。它和负责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国家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,没有任何关系!
网友们完全是被一个营销号给耍了。
有记者采访了《咬文嚼字》主编黄安靖,他表示,这则“假新闻”中的大部分内容来自国家语委2016年6月6日发布的《<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(修订稿)>征求意见稿》,而这个《征求意见稿》至今尚未正式发布。今后正式发布的《审音表》应该不完全和《征求意见稿》一样,“也许网友担心的‘读音改动’根本就不会出现在正式发布的《审音表》中,有什么好担心的呢? ”
为何字词的读音会不断变化呢?语言作为社会交流的工具,是约定俗成的,而且有一个缓慢的变化过程。随着社会的发展,为了顺应网络化、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和需求,汉字语言也要相对地做出适应与调整,因此标准读音也应该是动态的。
这种调整是一件非常慎重的事,应该符合字面本身所有的意思。特别是针对古诗词发音的改动,既不押韵也失去了意境。
荀子说:“名无固宜,约之以命。约定俗成谓之宜,异于约则谓不宜。”意思是任何一个名称并没有本来就合宜的,而是人们相约命名的,约定俗成了,就可以说它是合宜的,和约定的名称不同,就叫做不合宜。
语言也是同理,作为交流沟通的工具,根据约定俗成做出的改变,似乎更方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。
但是也有人认为,可按约定俗成改动,我们学习汉字正音还有什么意义呢?